研究方向:
以过程及机理分析、模拟评价和实验示范研究为三大科研手段,重点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的驱动因素、演化机理、空间格局变化、发展模式、动态的技术经济参数,以及集成理论;探索地球表层科学体系中“人类活动地域系统”的发展规律、结构模式、调控机制,以及“人地关系地域系统”中的人文作用、资源环境效应和人工环境干扰下的“人地关系地域系统”的演变规律。 |
下设5个研究室:
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
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室
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室
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室
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研究室
1.
北京城市居民服务设施可达性偏好与现实错位
![]() |
2.
中国城市规模划分新标准的适用性研究
![]() |
3.
中国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经济社会因素解析(英文)
![]() |
4.
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
![]() |
5.
近20年国际地缘政治学的研究进展
![]() |
6.
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
![]() |
7.
中国城乡发展转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解析
![]() |
8.
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认识误区
![]() |
9.
城际人口迁移格局与机制研究
![]() |
10.
人地关系时空特性分析
![]() |
1.
Analyzing the multi-mechanism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
![]() |
2.
环渤海-京津冀-首都(圈)空间格局的合理组织
![]() |
3.
中国农村工业企业区位变化研究——以江苏省宜兴市万石镇为例
![]() |
4.
中国西部县域城镇化特征空间分析
![]() |
5.
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纵向测度与横向诊断模型及应用——以北京市为例
![]() |
6.
集装箱环球航线的枢纽区位优化
![]() |
7.
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
![]() |
8.
大型能源开发前后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度变化研究——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
![]() |
9.
中国城市规模划分新标准的适用性研究
![]() |
10.
“一带一路”战略与多尺度空间规划对应访谈录
![]() |
1.
环渤海-京津冀-首都(圈)空间格局的合理组织
![]() |
2.
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纵向测度与横向诊断模型及应用——以北京市为例
![]() |
3.
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
![]() |
4.
“一带一路”战略与多尺度空间规划对应访谈录
![]() |
5.
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及机理
![]() |
6.
论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
![]() |
7.
Spatio-temporal analysis of land-use conversion in the eastern coastal China durin..
![]() |
8.
气候变化综合评估工具——以密云水库供水项目为例(英文)
![]() |
9.
陕甘宁接壤区发展潜力评价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——以平凉地区为例
![]() |
10.
中国西部县域城镇化特征空间分析
![]() |
Communities
|